|
而陈鹏对记者说:“对于审批把关方面,国家已经放宽了政策,这种担心主要还是在于自身的水平上,一些原创动画片水平低、制作质量差,甚至搞一些乱七八糟的东西,当然不能通过审批。如果质量好、水平高,孩子爱看,通过审查不是一个问题。” 显然,这两种观点反映了投资风险、制作水平及市场收益之间的矛盾与错位。 尴尬还在于国产动漫产品的短缺。从纯粹的市场角度看,按广电总局的规定,每年国产动漫片需求就高达26.28万分钟,而眼下全国的实际年生产能力仅为1.3万分钟,适于播放的仅0.7万分钟,缺口达25.5万分钟左右。9月1日“禁外”以后这个缺口会更大。 产生这种现象的一个原因在于资金短缺。业内人士分析,造成严重的资金紧缺的原因主要有:动漫产业是依靠衍生产品赚钱的行业,产业链长,投资回收慢,需要大量的启动资金做铺垫,风险很大;同时,行业自身不成熟、漫画市场不够发达,动漫未实现联动效应,增加了投资数额和投资风险;另外,民间资金和金融资金为规避风险,还未大规模进入动漫产业。 长远规划衔接产业链方能突破困局 业内人士指出,中国在发展动漫产业链方面做得远远不够,无论是在原创作品还是在衍生品上都没有形成气候。 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卡通艺术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傅铁铮指出,我国动漫业的出路在于产业化,关键在于有远见的动漫业内的商人和企业家、金融、企业家群体中的动漫专家以及与金融资本对接的投资行为。 业内专家提醒,尤其要注意的是,中国动漫企业特别需要抵制急功近利思想的诱惑。光靠动画片播放、出版并不能赚取巨额利润。按照惯例,动漫产业70%的利润是由音像出版和衍生产品开发实现的。 动漫产品属于媒介产品,媒介产品的二次销售理论同样适用于动漫产品。二次销售理论认为,第一次把媒介的内容销售给受众,即要最大程度地吸引读者、听众和观众等受众的注意力,在这个阶段有时甚至是赔钱的。第二次是把凝聚在媒介的受众注意力资源销售给广告商等。从这个理论看,动漫产品内容质量就是获得收益的起点。企业塑造动漫品牌和提高动漫产品的艺术水平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从这个角度讲,动漫产品在制作上只有第一个阶段成熟后,才能再进入或拓展衍生品市场。另外,由于电视台等完全是遵循二次销售的原则,如果动漫产品观赏性和教育性不强,在播放市场上也会阻力重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