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  | 8/2/2006
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
徐 青(心理咨询师)

  似乎在许多少男少女心中都有一个标准的模式:男孩应该是这样的而女孩应该是那样的。当他们发觉自己在现实中的表现难以与这个模式相符时,就会感到迷惑不安。
  事实上,人的行为是如此多样,我们很难用诸如"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这种单一的两极概念来加以评说。心理学家罗伯特·西尔斯在对男孩女孩的行为特征所进行的研究中发现:"他们几乎在一天的不同时间内会进行男孩子气的活动(如棒球等竞争性游戏)和女孩子气的活动(如舞蹈、音乐和做饭菜)。"
  这是因为,虽然遗传因素先天地决定了我们是男性还是女性,但作为一个社会的人,我们的性别角色是在社会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下逐步形成的。
  我们首先是在家庭生活中意识到自己是个男孩或女孩。粗略地说,男孩女孩受到的养育方式是有所不同的,比如女孩会有更多的玩具娃娃,男孩则能得到更多的运动器具;父母往往对女孩的体质更关心,而对男孩较多地听之任之。这些都体现了社会习俗对男孩女孩的不同期待。我们正是透过这些方式和期待,学习做一个男孩或女孩。
  年幼时我们通过模仿父母来学习带有性别特征的行为。通常,女孩会模仿母亲而学到一些具有女子特征的行为,男孩则会模仿父亲来学习怎样成为一个男子汉。但是,如果一个女孩从小主要由父亲抚育,她就可能会更多地模仿父亲的行为,而主要由母亲抚养的男孩则可能更多地受母亲的影响。另外,亲戚、邻居、同辈玩伴以及影视作品中的英雄人物,也对我们的性别角色的形成起着促进作用。
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对男性行为和女性行为这些概念的定义也在不断地变化。在许多年前,男孩子打架可能会被认为是与男孩子特点相应的行为而得到更多的宽容,在今天,打架行为不管发生在男孩还是女孩身上,都会被认为是错误的行为。现在的父母、教师鼓励孩子模仿合乎社会需要的行为而很少顾及他们的性别类型。这类变化也会影响到我们对自身行为的评价。
  特定的社会情形会使一个人的性别角色形象发生变化。当妻子病了的时候,一个性情刚烈的丈夫会从事极具女性意味的活动,以照料妻子和儿女;一个温柔的女子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有时会做出自信果断的行为,这时候的她看上去可能会变得具有相当的攻击性。同样道理,一个说话总是柔声细气的女孩子当上了班长,她在维持班级纪律的时候可能会表现得大胆泼辣。
  正因为性别角色的发展受着诸多因素的影响,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看到的男性女性也是极其多样化的。有些男孩具有非常男性化的特征,有些女孩具有非常女性化的特征,也有些男孩女孩会同时表现出男性化和女性化的行为和态度。我们有必要认识并接受这一事实:我们的性别角色既可以主要地用男性化或女性化的行为来表达,也可以用两性化的行为来表达。这都是正常的和健康的。
  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就能够理解自己,摆脱不必要的束缚,我们就不会刻板地要求自己表现得有"男性气质"或"女性气质"。
  近年来对成年人的研究表明,那些同时糅合了有益的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的人往往能更高程度地达到自我实现。他们往往能不顾自己的性别而表现出最适应情境需要的行为:他们在儿童面前显得温和,在口吐脏话的成年人面前显得坚定自信,对病弱者敏感,对亲爱者温柔,看见不公正现象敢于表示愤慨,因为亲人过世而会放声恸哭。比起僵化地维持某种性别特征的人来,这种"男女同体人格者"往往具有更高水平的道德推理能力,也更能够获得成功。
  如果说以前我们是通过模仿成人、遵循社会习俗来学习做一个男孩或女孩,那么到了青少年时期,我们需要学会区分社会习俗的见解和我们认为是正确的东西,作出自己的选择。在这个阶段,我们应该埋葬某些刻板僵化的性别标准,形成一种更具弹性的观念。

 

 1
  感谢蓝色伊人提供程式